北極擁有世界15%未勘探石油
2014-02-27 08:31:15 來源:國際船舶網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北極擁有世界15%的未勘探石油和30%的未勘探天然氣,因此該地區(qū)正在成為各國競爭的新目標。不僅包括擁有北極領土的國家,非北極國家也欲染指,如巴西、荷蘭、瑞典和韓國及英、法、德、日等,都宣布對該地區(qū)的能源儲備感興趣。
目前,俄羅斯、加拿大、丹麥和美國對北極都有領土訴求。北冰洋沿岸近一半地區(qū)是俄羅斯領土,約25%地區(qū)屬加拿大,15%歸美國,10%歸挪威、丹麥和冰島所有。然而,北極的國際法秩序至今尚未明確。多數北極國家仍舊承認,領土劃分應依據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根據該文件,在北極有邊境的國家有權擁有200海里專屬經濟區(qū)。這樣一來,許多國家都竭力證明200海里以外的海底是其大陸架延伸。引起最大爭議的是羅蒙諾索夫海嶺:俄、加、丹三國對其都提出要求。因此,輿論認為,這一區(qū)域是最有可能引發(fā)軍事沖突的策源地。
在擁有北極領土的國家中,俄羅斯的北極地區(qū)面積最大,占該國領土的21.6%,人口達230萬。俄羅斯已打算向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提交申請,要求延伸大陸架外緣,并承認其對另外120萬平方公里大陸架的主權。
俄羅斯總統普京表示,北極是重大地緣政治和經濟利益交匯之地,并存在“北極軍事化”的危險,提出“在所有戰(zhàn)略方向上”成立真正的軍事集群。
據悉,俄羅斯北極地區(qū)的安全由北方艦隊和國家安全局海岸警備隊負責并有一個旅駐守,將裝備最現代化的武器。從去年開始,俄開始重建北極地區(qū)機場,預計最終將重建七個北方機場。但目前,俄羅斯的軍事存在相當匱乏,軍人缺乏在北極條件下的軍事經驗,裝備不足,無法對外部侵略即時反應。
與俄羅斯相比,美國在北極地區(qū)的實力不俗,阿拉斯加駐軍2.7萬,有30多個軍事設施,運輸機和核潛艇時常極地巡邏。前不久,美國推出了新的北極軍事戰(zhàn)略,官方表述,這項戰(zhàn)略的目的是為了平衡“人類安全與環(huán)境安全”,但明眼人都看出,此戰(zhàn)略是為開發(fā)北極地區(qū)豐富的油氣資源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美國國防部長就稱,為應對北極能源勘探引發(fā)的緊張局勢,美海軍和該地區(qū)作戰(zhàn)能力將重新調整。
2015年,美國將擔任北極理事會輪值主席,屆時會制定并公布新的《北極戰(zhàn)略》。輪值主席國將賦予美國在北極事務上的領導地位。美國及其西方盟友將會采取協調一致的行動,意欲使俄羅斯大陸架國際化,認為北方航道屬于公海,并擴大在北極的軍事存在。由于四個北極國家都是北約成員,這樣的結果將形成兩級地緣政治模式,爭奪將更為激烈。
加拿大是北極的另一重要國家,雖然在軍事上還沒有大的動作,但實際行動頻繁。去年12月,加拿大向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提出申請,謀求對120萬平方公里的主權,其總理表示不會在這一問題上讓步。該國議會內部爭執(zhí)激烈,媒體也在不斷炒熱相關報道。
為強化對北極資源的控制,加拿大啟動了在北冰洋沿岸修筑全天候通行公路的計劃,一期137公里的沙石路預計2018年建成,建成后將實現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以陸路相通的交通網。這將給北極地區(qū)提供更多的經濟效益。新公路還將方便英、美等石油公司在北極的作業(yè)。
非北極國家中,日本是對北極開發(fā)最積極的。上世紀初,日本就涉足北極,但在北極之爭中卻是后來者。日本缺乏自然資源,看重北極理所當然。2013年5月,中國、日本和韓國被接受為北極理事會的永久觀察員,可以出席會議并推動本國的北極戰(zhàn)略。
日本一方面避免挑戰(zhàn)北極的主權體制,另一方面試圖擴大在北極的存在。例如,頻繁與北極國家展開雙邊會談,加強彼此關系,在北極理事會增強影響力,特別是與俄羅斯加強關系,尋求在對抗中國時獲得支持。日本媒體認為,日本的能源與海運企業(yè)及科研機構可以借此獲得寶貴的北極通道,使日本的能源供應和運輸路線多樣化。
外國媒體認為,北極已進入全球政治的中心,成為包括中國、日本在內的多數東亞國家的重要能源保障議題。以中國為首的東亞強國對北極的滲透越發(fā)明顯。2012年,我國“雪龍”號破冰船(船型 船廠 買賣)成為第一艘穿越北方海路的中國船只后,立刻引起所有關注北極國家的重視。
我國與北極國家簽署了大量雙邊協議。去年與冰島簽署自貿區(qū)協議,計劃在冰島大陸架上開采油氣。我國支持私營企業(yè)投資格陵蘭島的開采業(yè)。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正在考慮參與俄羅斯在北極大陸架的項目。我國積極參與北極的開發(fā)使一些國家不安,美國專家認為,“雙邊關系可能打破北極地區(qū)的國際關系平衡,中國在北極地位的提高尤為令人不安”。俄羅斯專家則支持我國的參與,并希望與我國加強合作。
其實,開發(fā)北極資源并不容易。冬季,北極大部分地區(qū)被海冰覆蓋,而且常有風暴威脅。雖然全球變暖帶來有利因素,但也帶來如氣候等捉摸不定的危險。殼牌公司的事實證明了在北極采油的風險。該公司已投資45億美元在阿拉斯加北部海域探油,到目前為止尚未鉆好一座生產井。專家們指出,任何漏油事故都是災難性的,因為目前人們還不具備在北極應對事故的能力。另外是法律問題,由于擔心污染及野生動物的生存,原住民已起訴該公司。
開辟北方航道可縮短航程,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但實施卻不易。根據科學家2012年的記錄,北極冰層覆蓋面積已降至歷史最低。同時,大約有500艘船通行在阿拉斯加和俄羅斯之間的北冰洋地區(qū),比上個10年通過該地區(qū)的船只多出一半,造成人類活動增多的風險。
冬季航線破冰船費用很高,而且破冰船比集裝箱船(船型 船廠 買賣)窄,大型集裝箱船不能通行,使其只能夏季通航,成為季節(jié)性通道。
在北極理事會中,相關國家相互保證,不通過軍事手段來捍衛(wèi)其在北極的利益,但各國對能源勘探的巨大興趣可能加劇圍繞其他問題而產生緊張關系。到目前為止,這些爭端還沒有導致某國采取軍事應對措施,但絕大多數北極國家也堅稱,他們會以武力保衛(wèi)自己的海上領土,并且已經采取措施,加強了在這些地區(qū)作戰(zhàn)能力。